动物学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
白海艳(1975— ),女,黑龙江泰来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昆虫分类学、昆虫生态学研究。
铁 军(1974— ),男,内蒙古通辽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
李 莉(1984— ),女,山西沁源人,实验师,硕士,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等方向研究。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也是高校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不言而喻,课程思政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的一种积极回应,其要义在于强调高校各类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2-8]。
《动物学》课程是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动物进化、动物适应、形态与功能相统一等思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应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动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及深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动物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大思政”背景下,作为非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应该发挥专业特长,深入挖掘课程中立德树人的教育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学习水乳交融。挖掘并用好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加深学科理解、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偏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
1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元素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上的价值标准。课程教学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才兼备指导原则,秉持“全面、立体、创新”思政教育理念,立足卓越生物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思政教育就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等教育,使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自然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熟知本学科领域科学家的光荣事迹,且能够将其融入于课堂教学之中,并以此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是每一位授课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
在讲授动物学发展史这部分内容时,老一辈科学家们为了推动我国动物科学发展而艰苦奋斗的事迹必讲。纵观世界动物学发展史,在明朝之前,我国在动物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世界上并不落后。但是,封建社会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阻碍了我国包括动物学在内的所有科学的发展。近代动物学的复兴与长足发展与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密不可分,他们为了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强盛,放弃国外舒适的生活与优越的科研环境,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投身到振兴祖国科学的事业当中。
我国著名动物学家秉志先生,是第一批获得庚款留美资格的学生,是第一位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在美留学期间,秉志先生组织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群众性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集资刊行中国最早的学术刊物《科学》杂志。回国后,秉志先生主要从事生物科学的教学、科研以及组织领导工作,是中国第一个生物系(南京高等师范生物系)、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和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的重要创建人。他在动物分类学、脊椎动物形态学、动物生理学、昆虫学、古动物学研究领域成果卓著,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生物学人才。中山大学的江静波教授,虽然在文革期间饱受国破家难的折磨,但是他爱国、爱校、爱事业之情却始终如一。他对后辈的关爱诚挚无私,面对后辈的感谢,江教授说:“这不算什么。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科技系国家之命脉。只要于国有利,不必计较你我”。另外还有贝时璋先生、朱冼先生、王家楫先生和童第周先生、伍献文先生等诸多老一辈科学家,他们回归祖国、报效祖国的坚定意志,在大是大非面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在学习疟原虫这部分内容时,有两位科学家要讲。其一,江静波教授与他的科研团队为了得到间日疟原虫长潜伏期的准确数据,通过亲身感染疟原虫,证明了长潜伏期间日疟原虫在我国的存在,并获得了潜伏时间的精确记录。其二,屠呦呦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致力于世界性流行病疟疾的防治研究,经历失败的洗礼,几十年如一日,研究成果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在世界抗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两个人、两件事是广大科学家严谨、执著的科学精神缩影,是敬业精神的完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