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畜牧养殖与疾病防治的研究
0 引言
乡村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一环,其发展也较为重要,给国家的农业结构优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给人民健康生活的发展带来了光明。国家和相关部门目前也出台了较多的惠农措施扶持养殖业发展,相应的,给予动物疫病较大的重视,积极促进其发展。根据实际情况,畜牧养殖中的疫病问题会直接影响最后的养殖业产量和最终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解决这一关键性问题也成了畜牧业发展乃至社会经济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动物养殖中的疾病防治问题作简要分析。
1 畜牧养殖中的常见动物疾病类型
1.1 传染病
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存在,动物身体极易遭受病原体的微生物侵袭,从而有较大的几率引发动物传染病的发生。细菌、病毒、真菌是诱发传染病的主要源头,类型也多种多样,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处理,后果非常严重,因为传染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传播速度快,会直接影响畜牧业产量和最终的经济效益[1]。
1.2 普通疾病
普通疾病较为常见,且种类不尽相同,包括内科、外科、产科等方面,比较典型的有动物外伤、发热、食欲不振等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普通疾病尤其以产科疾病最为复杂,主要有怀孕期、分娩期和产后期的各种疾病,需要对症下药,
1.3 寄生虫病
寄生虫,主要是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寄生到动物体内,不断地吸取宿主的养分,从而导致动物营养不良、食欲不振。该疾病一般由直接接触进行传播。
2 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2.1 人为因素
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动物疾病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管理不规范。养殖场没有专业的饲养人员和消毒人员,或养殖人员不具有专业的素养,操作不当,在日常喂食之后未及时进行卫生清理工作,从而导致养殖场卫生环境不达标,滋生细菌和病毒,这样的环境容易导致动物身体机能和抵抗力下降,感染疾病;用药不当。主要是指养殖场不具备专业的动物医药人员,滥用、误用、盲用药品等情况不但不能有效地发挥药效,反而可能产生毒性,使患病动物的病情雪上加霜,无法对患病动物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2]。
2.2 饲养不科学
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因而喂养不同的动物需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饲养方式。所以,这就要求相关饲养人员充分了解所饲养动物的生活习性,从而达到有针对性的科学饲养。但是,实际操作中,部分饲养人员却忽视了这个问题,认为只要把动物喂饱了就可以,饲养不具有科学性,潜移默化的伤害了动物地各项身体机能,最终导致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
2.3 饲养环境因素
在动物的生长过程中,生长环境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例如导致动物的身体机能出现失调,新陈代谢发生功能性紊乱,从而带来免疫力降低的严重问题,使得动物感染疾病几率上升,进而产生各种疾病,这也是引发疾病的最主要的原因。
3 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防治措施
3.1 科学地选择养殖场地
在选择养殖场地的地址时,应该综合考虑地租、交通通达度、市场距离等等各种因素,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针对动物的生长环境条件评估,如地理位置、气候、动物生长特征等,优中选优,从而保证动物的生长能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对于养殖场地环境,一般来说,养殖场应通风、采光条件良好,地势较高,不易积水,不让蚊虫、细菌的滋生有机可乘。要在动物饲养的生活环境、生长发育、健康安全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和保障,但是也不能忽视对养殖场地周边生态环境的考量,生态系统的变动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生态环境的恶变极易引发连锁效应,要强化重视对动物排泄物的科学化环保处理,保证养殖场周围生态环境的优美、洁净,给动物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育空间,从而可以在源头上大幅度降低动物疫病发生的可能性[3]。
3.2 定期进行动物检疫
养殖户要定期排查动物健康情况,在第一时间阻断疾病传播。养殖场要制定科学的动物检疫制度,日常管理中严格执行,定期检查,并定期注射疫苗,提高动物免疫力,避免感染疾病,而如果一旦发现了疾病,养殖户要及时有效地做好隔离、消毒、医治等必要措施,从而保证养殖场卫生的安全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