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研究
    主页 > 期刊导读 >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生物学专业昆虫学教学改

高等师范院校的本科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要培养任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未来的教师。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必须培养学生能够在基础教育第一线开展探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能力。这是教师资格拥有者必须达到的能力要求。有着生物界物种数和生物量最多的昆虫,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任何的生活环境中都能够找到适合本地区可以利用的昆虫,所以用昆虫进行观察以及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都非常方便[1]。因此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开设的昆虫学,需要进一步优化内容,使这部分内容为未来的基础教育教师提供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在中小学的生物学教学工作中能够因地制宜地组织和开展相关的探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基于这些实际需要,为进一步提高昆虫学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昆虫学知识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近年动物学和昆虫学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地方高师院校生物学专业讲授昆虫学内容的意义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建议。

一 师范院校昆虫学课程的特点

(一) 昆虫学知识是相关专业课的延伸知识

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昆虫学是动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专业的延伸课程,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一般安排在三年级或四年级的课程中。有关昆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分类地位等已在专业基础课的动物学中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了讲授。遗传学实验中,饲养果蝇进行相关的实验,对昆虫的生活史等也有了一定的理解。生态学的内容也涉及昆虫方面的很多内容。因此在讲授昆虫学时,学生已经在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学习和了解了很多有关昆虫的知识,主要是缺少应有的系统性。依据学生的这些知识背景,讲授昆虫学时必须突出延伸课程的意义,对一些基础知识的讲解需要进行技术处理,避免无味的重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二) 昆虫学课程内容的前瞻性特点

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修完主干的专业课,生物学的整体知识体系已经形成[3],在此基础上开设的昆虫学课程必须注重内容的前瞻性。昆虫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适应能力强,原因最值得人类深入研究。近年这方面有很多新的技术和发现不断被报道[3]。比如,昆虫内分泌调控的激素作用机制、滞育和季节适应的抗寒抗干旱机制、重要经济昆虫及重要卫生和农业害虫基因组分析、食性和分解代谢以及抗药性机理等[4]。这些内容,无论在昆虫学还是在其它专业范畴都代表着当今人类的最新知识水平,对实际的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昆虫学前沿知识,理解昆虫学在社会发展、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今后基础教育教学第一线发挥得更加出色。

(三) 昆虫学课程内容的多样性特点

昆虫学课程还具有多样性特点,包括基础知识、应用延伸知识,实践等内容[5]。基础知识是围绕昆虫的主要形态结构特征和主要类群等内容来展开的,在整个课程中位于基础地位。这部分内容在专业基础课的动物学中已经接触,因此昆虫学课程中讲解基础知识时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提高学生的理解。应用延伸知识和实践内容是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昆虫学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在各方面获得提高,同时能够为以后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开展创新性教学储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二 昆虫学课程的教学思路

(一) 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取向

生物学教师教育专业就是培养初高中生物教师的,因此有关昆虫学知识的内容也要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目前普遍采用的教材,主要是针对农林院校植物保护等专业而编写的[1],所以对教学内容的编排和选择上需要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和要求。为了培养能够因地制宜选取适合所在地区的昆虫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能力,首先重点讲解昆虫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物学特性和与环境关系方面的知识,从总体上认识和了解昆虫,形成知识体系。这些内容的讲解一定要与已学过的必修课动物学、植物学知识有机地结合,突出教师教育特色,这样不仅拓展了知识,还巩固了已学的基础知识。

(二)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害虫的概念、有害昆虫的防治等也是昆虫学的重要内容[4,6]。这些内容的教学主要从生物间的关系入手,综合运用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生态学等专业课的基础理论知识,把知识体系联系在一起进行[7]。这样可以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结构与功能方面涉及昆虫生理学的内容,应强调适应与功能方面的统一,以及灵活运用动物生理学的知识。可以介绍部分有影响力的前沿知识,如昆虫起源和进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昆虫与寄主间协同进化的最新研究进展等。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还了解最前沿的研究概况甚至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对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尤其以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未来教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